<
d44u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美人记 > 第302节
    余幸跟太婆婆打听,“祖母,这可是有什么讲究?”

    何老娘眉毛一挑,“讲究大了!”然后何老娘就开始同孙媳妇传授这科举上的种种讲究忌讳,何家人都有一种本事,不论什么事,真的假的还是莫须有,反正,他家人一说就格外令人信服。更兼何老娘的确对科举准备一道极有心得,为此还出过书哩,更是同孙媳妇说得天花乱坠,口沫横飞,直说的口干舌噪,连饮三盏茶水,这才稍润一润喉。

    余幸平日里多雅一人哪,以往对这太婆婆的很多习惯都不大适应的,眼下因丈夫秋闱在即,也顾不得太婆婆的粗俗了,听的甭提多认真了,只恨自己不能一一记录下来。余幸听了一回,还叮嘱道,“阿田、佛手帮我记着些,介时相公科举,都照着办。”

    二人连忙应了,何老娘拈帕子擦一擦唇角,道,“这里头讲究多了去,这么说,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哪。罢了,一会儿我着人给你送本书来,以后阿冽春闱也是用得上的。”

    余幸颇是惊讶,“世上还有这等奇书?”

    沈氏双目含笑,何子衿强忍着才能不笑场,就何老娘一本正经脸,道,“如何没有,我写的,当时在帝都城足卖了五万本有余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跟着道,“要是咱们东穆国上上下下的地方算下来,祖母这书畅销十万册不止。这还不算那些盗卖的。”

    沈氏也说,“老太太在这书上的抽成银子就有两千不止吧。”

    何老娘很是神采飞扬的谦虚着,“也就一般般啦。”想着她这抽成银子的事儿定是丫头片子漏给儿媳妇知道的。这丫头,一点儿不知保守机密。

    余幸认真觉着,她的人生观都被太婆婆著书这事儿给颠覆了。

    尔后,太婆婆送了她好几套书,里面从生子育子教子一直到科举的种种注意事项,无一不包,而且,无一例外,都是太婆婆的大作。

    余幸都忍不住私下问丈夫,“祖母还会写书啊?”

    “是啊。”阿冽坐炕沿儿看儿子,随口道,“还卖得挺不错呢。”见桌上摆着自家祖母的著作,阿冽笑,“祖母给你的?”

    “嗯,祖母这把年纪,竟还能著书立说,当真不易。”太婆婆突然成了文化人,能著书立说了,所以,以前的粗俗也不叫粗俗,而是大雅若俗了。

    阿冽道,“祖母这一辈子,颇是不易,祖父过逝时,咱爹还小。就是祖母抚养着咱爹和姑妈长大,就像祖母说的,那时候哪里敢想现在呢。”

    余幸如今也不觉着婆婆出身土鳖了,而是道,“所以老人家有后福嘛。祖母每天过来好几趟来看阿灿,见着阿灿那笑就停不下来,这亏得没生闺女,这要生闺女,祖母一准儿没这么稀罕。我还听说,祖母为了保佑我生儿子,偷偷去庙里捐了二十两香油钱,在佛前许的愿。”

    阿冽笑,“哪里,祖母多喜欢姐姐啊。以前家里还穷的时候,姐姐那会儿也小,祖母过日子精细,就很舍得拿银子给姐姐买点心吃呢。不信到时咱们试试,再给祖母生个重孙女,她老人家一准儿喜欢。”说着握住媳妇的小手。

    余幸嗔道,“少不正经。”到底没把手抽出来。

    “哪里有不正经来着。”阿冽给媳妇算着呢,“二十六就出月子了啊。”

    余幸笑,“是啊,那天你正好从贡院出来。也是咱儿子的满月酒呢。”

    小夫妻俩自有无数恩爱话要说。

    何子衿回家也翻了一回书,阿念端了盏烛台过来,道,“姐姐要看书,再添一盏烛台,别伤了眼睛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道,“没事儿,我就是看看这及第粥怎么做,好久没做,有点儿忘了。”

    阿念一想便知晓,道,“阿冽入场,祖母这是要姐姐过去做及第粥呢。”

    “嗯,我做得比较灵验。”何子衿在灯下熟悉了回及第粥的做法,与阿念道,“介时咱们提前一天住过去,我起早做这粥才好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阿念忍笑,还给子衿姐姐提个醒,“阿冽这科要是中了,必得参加明年春闱,到时这春闱及第粥的事儿,姐姐你提前想好法子啊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笑,“放心吧,我心里有数呢。”

    ☆、第388章 北昌行之七十六

    第388章

    阿冽秋闱,何老娘带着沈氏把北昌府的庙啊寺啊庵啊观啊的都烧了个遍, 还特舍得花香油钱, 非但何老娘沈氏舍得,连余幸, 自己动弹不得,心却是与婆婆、太婆婆一般无二的, 且她又是个大手笔的,让丫环拿了一百两银子, 交给婆婆, 请婆婆帮她布施出去,给丈夫积功德。

    沈氏与闺女说起此事时还道, “阿幸很是心疼阿冽呢。”经过几年婆媳相处, 沈氏同余幸现在关系很不错了。沈氏对儿媳要求一向不高, 何家也不是那等要媳妇一天到晚在婆婆身边立规矩的人家, 用沈氏的话说,日子是夫妻俩一起过的, 又不是媳妇婆婆一起过的,所以,只要小夫妻过得好,沈氏就很满意。

    何子衿笑道, “是啊,别看阿幸坐着月子,每天都是亲自安排阿冽的饭食,就晚上那夜宵, 十天不带重样儿的。”

    沈氏抿嘴笑,“阿冽也知道心疼媳妇,这坐月子,我还说呢,阿幸既要带孩子还要养身子,另给阿冽安排个屋子才是,也不晓得怎么这般好,阿冽就在他们屋那小炕上睡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笑,“娘你别说别人,你当时坐月子,我爹也没去别个屋睡啊。”

    沈氏一乐,说闺女,“倒打趣起你娘来了。”又道,“咱们家的男人,都是拿媳妇当回事儿的。不似有些人家,娶的媳妇不似媳妇,倒似娶回个老妈子一般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道,“这人家跟人家也不一样,要我说,既娶进门儿来,拿媳妇当自家人一样,这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“哪就个个似咱家这般厚道的。”沈氏哪怕刚嫁进何家时,婆婆不大待见她,其实何老娘也就是那张嘴说些指桑骂槐的话,或是藏些吃的只给儿子吃不给媳妇吃啥的,没别个毛病。且,后来,这些毛病都给她闺女治好了。再加上沈氏自己开铺子自己赚私房,后来生了长子,家里日子慢慢过起来,婆媳关系就很不错了。如今更是融洽,再者,沈氏自己不是刻薄性子,平生最看不上那些刻薄媳妇的人家,沈氏刚想说啥,就有街坊过来说话,来的倒也不是别个,就是西邻郑老爷家的郑太太和郑家大奶奶。

    郑家婆媳过来不为别个,过来给送粥的。郑太太年过五旬了,头发梳的油光光的脑后一个圆髻,圆脸,黑眉大眼,只是唇畔两道深深的法令纹带出几分精明大家。郑太太笑道,“照着你家老太太书上写的,我这媳妇试着做了做,不晓得是不是这个味儿,妹妹尝尝,要是有哪里要改的,还得妹妹指点着我些。”郑太太其实是想请何老娘帮着试粥的,不过,今天何老娘不在家,去三姑娘家了,还说要去找江老太太说话,中午饭不回来吃。所以,郑太太来得不巧,只得退则求其次请沈氏帮着尝粥了。

    何子衿近来事忙,笑道,“我也不晓得,原来郑大爷与阿冽是同科。”

    郑太太笑道,“是啊,也是天缘凑巧,上回俩人就一起下场,哎,都时运不济来着。先时也没听你家老太太说起这及第粥来,哎,要早知有这神粥,我一早就叫我家媳妇给大郎做来吃了!”见着何子衿很是欢喜道,“大姑奶奶也帮着尝尝,听你家老太太说,这粥你烧的最是地道。”

    沈氏已命丫环去取了碗筷来,笑道,“嫂子给我送粥,今儿中午不许走了,咱们也没什么好的,无非就是些家常便饭。”

    郑太太道,“要是往时,妹妹不说我也不走的,眼下不成,家里大郎这眼瞅着要秋闱,我得老太太这神书得了晚了,还有不少东西得预备,别个不说,一人一身大红衣裳得有的。现扯的红布,也得做呀。”见丫环拿来碗筷,郑大奶奶过去帮着分粥,一人一碗足足有余。

    何子衿尝了两口,道,“有些腥,这粥滚的时候略加些胡椒粉,再切些香菜末一拌,就成了。”

    郑太太道,“胡椒粉药铺子就有,香菜末这时节可哪里寻去?”

    沈氏干脆道,“要是嫂子不嫌弃,我这里倒是有,送嫂子一些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郑太太笑,“这是火中送炭,哪里有嫌弃一说来着。”

    沈氏命丫环掐些香菜,连带些青菜、香蕈,一并装在篮里,还说,“嫂子用完,只管打发人过来。”

    郑太太笑应,知道这粥的改进方法,便带着儿媳妇回家去了。

    沈氏道,“我吃着,不如你做的好吃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道,“这及第粥,其实就是先把粥煮好,再放肉丸、猪肝片、肠粉一滚,出锅里放些胡椒粉,香菜末、葱姜丝罢了。把粥煮到水米交融,柔腻如一,肉丸、猪肝片、肠粉都要提前或煮或氽或卤的,我看郑大奶奶那低眉顺眼的模样,郑太太又似个厉害的,要说郑大奶奶这粥不好,郑太太回去岂有不发作的。再者,各人有各人的手艺,哪里就都一样了。”

    沈氏连忙道,“你是好心,可别做了坏事,你哪里晓得,郑太太为着她家老大这功名,都要疯魔了。上科郑大郎落榜,郑太太出去卜卦,也不知是哪里卜来的邪卦,说是郑大奶奶八字克文昌,郑太太可不就给郑大爷纳了个旺文昌的二房么。她家大奶奶,刚进门儿时极温柔娴静的人,如今叫她搓磨的,都要成木头了。今年这一年,因是要秋闱,一年不允朱大奶奶近朱大郎的身,你说,这不是有毛病么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转眸一想,悄与她娘道,“娘你同郑太太说,既是要旺郑大爷,这粥自然得那最旺郑大爷的姨娘来煮才灵呢。”

    沈氏道,“原本人家的家事,不当咱们管。只是我委实瞧不上郑太太这搓磨媳妇的样儿,就与她说一说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道,“娘,咱家还有没有祖母的书,眼瞅秋闱近了,我也拿几本去送人。”

    沈氏道,“还有五六套,得留下两套,不然你祖母做人情时没有,要不高兴的。”给闺女三套。

    何子衿打发人送了周通判太太一套,周通判家三子也要下场秋闱的,又送了田太太一套,田太太家长孙要下场。另一套,何子衿就收自己那里了。

    周太太也过来问这及第粥的做法了,周太太是个爽俐人,带着厨娘来的,道,“我白天过来,你不在家,就晚上来了。这是我家厨娘,快与我说一说,这及第粥怎么做,她做了两回,腥的要命。我家老三说,一闻那味儿就要厥过去了,哪里还能及第。他听阿冽说过,说那及第粥好吃的了不得,绝不是这个味儿,说我家里做得不地。”阿冽与周三郎同在北昌府,年纪较周三郎小上几岁,关系还不错。

    何子衿干脆让丸子带了那厨娘到厨下去学,何子衿与周太太道,“也是我兄弟下场,我想起这及第粥的事儿来。灵不灵验的,就是这么个意思,讨个吉利。”

    “都是这样,我一向不拜神佛的人,为着三郎这秋闱,跟我婆婆把这大小寺庙都拜遍了。我婆婆三个月前就开始吃斋了,每天早中晚给菩萨上三柱清香。”周太太道,“要不是看那小子读书不算笨,干脆就跟他哥哥一般,捐个官儿算了,虽不是正经科班出身,一样也能弄个实缺。”当然,这种捐来的实缺,跟正经三榜进士,那绝对是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何子衿道,“他们入场那天,我要回娘家给阿冽做及第粥的,干脆让你家三郎去我家吃吧。”

    周太太是个干脆人,道,“这也好,这各家手艺不一样,我家厨娘就是学了,怕一时也练不好的。眼瞅就要入场的日子,我就不与你客气了。”

    “客气什么。”说着,何子衿还令丫环取出个金光闪闪一寸大小的金符来,上头穿了孔,系了红绳,何子衿道,“这是我在三清面前求的金符,加持运势的。”

    周太太又谢过何子衿,眼下只要是家里有考生的,都是一片忙碌场景,周家亦是如此,周太太把这符拿回家,就让儿子戴脖子里,周三郎道,“祖母给我求的符,没有十个也有八个,要个个儿得戴,得戴多少啊。这不是去做文章,而是去比谁戴的符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如何一样?”周太太道,“你哪里晓得江太太的本事,都说她是天上菊仙投的胎,这考场不许带进只字片纸的,你祖母给你求的符的都是纸做的,上头还有字,这是不能带的。江太太给我的这个,可是金的,最是灵验不过,也不是保你必中的,这是加持运势的金符。”

    周太太这么说着,周三郎看这符果然是金灿灿的,上面刻了个极繁奥的图记,周三郎觉着这符做得委实不丑,就听他娘的话戴上了。周太太又说了入场那天去何家吃及第粥的事,周三郎叹道,“一定要我吃及第粥的话,还真得去阿冽家吃。”他家厨子做的,他怕吃了这条命立刻就得交待了。

    头入场那日,何子衿还去了趟余家,余太太忙道,“我这儿也不忙,你且回去吧,不是要给阿冽做及第粥么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还说呢,“明儿早上做就成。”

    余太太再三让她回去,道,“回家静修,把那粥做得灵验些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只得回去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大早,真的是一大早,何子衿一更就起来,其实,就是没睡,何子衿煮粥绝对有一手,用的是本地香稻米,对,就是做贡品的那种米。煮粥时的那讲究就甭提了。先说,米,必是今年新米,断不能用陈米的。水,更是有讲究,提前提出的在缸里的水不行,必要新打的第一桶井水。再者,煮粥的器具,不是何家小厨房的铁锅,而是何子衿自己带来的大瓷罐,连放多少水,煮多长时间,煮粥的时辰,皆有其讲究,何子衿甭看是在煮粥,端的一幅神仙模样,厨下诸人,无一不静立服侍,都觉着这粥经他家大姑奶奶一煮,就成了个神圣物儿,俗称神粥。

    及至这及第神粥煮出来,提前带儿子过来吃粥的周太太都说,“不愧是江太太煮出来的粥,味儿就是不一样。”

    周三郎亦道,“非吃此粥不有及第也。”

    诸人皆笑,何老娘更是欢喜,觉着这话吉利,道,“必得应了三郎的吉言!”

    今天,非但大家都要吃及第粥,且,不论何家人还是周家人,都是清一水的大红衣裳,周三郎阿冽更是如此,不晓得还以为他俩要办喜事儿呢。家里人在老太太屋里喝粥,余幸在自己屋里喝,余幸绝对是忍着恶心在吃,除了有孕时口味儿转变,这生产后,余幸就又恢复了以往的饮食,她现在连牛羊肉都吃得不多,何况是猪肉丸,里头还有肠粉、猪肝这样的东西,她一想就吃不下。可这不是为了旺丈夫么,吃不下也得吃啊,余幸端着碗,闻着味儿就觉着,倒也不难闻。待一吃,不禁道,“这粥煮的真不错。”

    阿田道,“奴婢亲去看了,大姑奶奶这粥可是有讲究。”便将用什么米、什么水、什么时辰下的锅,一一与自家姑娘说了,道,“先时老太太让大姑奶奶回来煮粥,奴婢还说呢,家里人多的是,这粥哪里还专用大姑奶奶来煮,可今儿奴婢这一瞧,觉着,这粥等闲人还真不一定学得会。”把这粥的各样讲究说了一通。

    佛手也说,“我听说,以前大姑奶奶小时候,那会儿还在老家呢,就跟山上神仙学了神仙术,极会给人占卜,每月只得三卦,一卦便要十两银子。就这样,都要排号,有些人家提前半年来拿号,等着大姑奶奶占卜。”

    阿田不禁道,“姑娘,你说大姑奶奶是不是真有神仙术啊。”

    余幸道,“大姐姐现在已经不给人卜算了。听相公说,大姐姐说的,缘法已尽,便不卜了。”

    佛手道,“我觉着,大姑奶奶很有些神道。”

    阿田道,“可平日又觉着,大姑奶奶挺和气的,完全不似庙里那些和尚,或是庵里那些姑子啊。”

    迷信主仆三人组正说着话呢,阿冽就过来了,阿冽看一回儿子,与媳妇道,“我这就得去排队入场了,过来再看看你,看看儿子。”

    余幸把粥碗递给丫环,擦擦唇角,“放心去吧,东西都收拾早了,刚我又让阿田检查了一回,样样齐全的。就是一样,晚上睡觉,别把考间儿的窗子关的太严实,不然炭盆容易出事。”阿冽笑,“说七八十遭了。”

    余幸嗔道,“这不是不放心你嘛。”给丈夫理理衣襟,问,“大姐姐给的金符,相公可戴了?”

    “戴了。”

    余幸摸摸丈夫颈间,这才放下心来,道,“去吧,别叫周家公子等你。”

    阿冽捏一捏妻子的手,这便去了。

    家里何恭带着俊哥儿、兴哥儿,阿念还着阿晔,江仁带着大宝、二宝,胡文带着重阳、二郎,一并给阿冽周三郎送考去了。这般排场,阿冽怪不自在的,直道,“都不必去,也就几步路的事儿。”

    江仁笑道,“阿冽,不是为你,主要是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秋闱气氛。”

    阿冽笑道,“这倒是,我看过几年就是重阳、大宝他们啦。”

    重阳道,“阿冽叔,好好考,这回一定得考中,不然以后跟大宝做伴可就没面子了。”

    何恭咳一声,“我以前跟阿念一并考中,人家都说是美谈来着。”

    重阳一缩脖子,“姑祖父,我可不是那意思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是啥意思。”自做了祖父,何恭也开始庄严起来啦。

    重阳嗯嗯哼哼的说不上来了,大家一乐,阿冽周三郎便排队去了,何恭摸摸重阳的头,重阳拽着阿晔跑了,这么黑灯瞎火的,胡文阿念见两人的小厮跟了上去,这才没说什么。

    看着阿冽入了场,一大家子这才回家去。

    周太太正说呢,“我们家没人送,凭他自己吧,家里老太太倒是想来送,老太太一把年纪了,三郎说了,老太太要来送,他就不考了。”

    何老娘道,“老的不必去,该叫小的们去送送,孩子一茬一茬长得飞快,要不是今年皇帝老爷去了,秀才试没考,不然,俊哥儿今年正考秀才,倘是赶得巧,说不得同他哥一届去考举子。下头兴哥儿、重阳、大宝、二宝、二郎,阿晔,年纪都差不离,孩子们哪,说起就起来了。叫孩子们看看,哥哥叔叔是怎么不容易的考功名的,他们也就知道用功了。”